您好,欢迎您进入中关健体教育科研网!
网站公告:

教研成果

追寻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大师”

——以一年级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为例

何灿(盐城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中心)

[摘  要]: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相互的融合。其实,各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动作元素、主题情景、游戏比赛等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有必要冲破传统教学单元的束缚,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进行优化重组。本文将《希望风帆》教学单元按照韵律节奏、队列队形等六个大类进行分解,并充分地与《走与游戏》教学单元、《跑与游戏》教学单元的动作元素、游戏活动、主题情景等相融合进行教学;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能储备和技能获得的基础上,再完整讲授《希望风帆》教学单元。以提高《希望风帆》教学效果和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旨在探索小学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的策略与路径。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小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研究的方案,并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小学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会做广播操,效果显著;50米跑、坐位体前屈的成绩,高于对照组;体育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得到改善。

研究结论是:小学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与教学单元独立运行相比,简单易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广播操的教学效果和一年级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同时也能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发展,选取更加全面的实验验证指标和扩大实验被试的范围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研究目的

广播操属于封闭性[1]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往往以一套广播操为一个教学单元,每课时讲授1-2节操,最后用1课时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学生会缺乏兴趣,教学效果相对较低。这体现出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相互的融合的特点。其实,各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动作元素、主题情景、游戏比赛等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根据小一年级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运动技能的学习基础,可以尝试着将小学广播操《希望风帆》[2]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元素,并与《走与游戏》、《跑与游戏》等教学单元[3]中的若干动作元素相融合,使得《希望风帆》《走与游戏》《跑与游戏》三个教学单元能够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希望风帆》的教学效果、提高小学一年级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以期为实现小学体育多个教学单元之间的优化重组,为有效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三个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学单元的优化重组。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实验法。

(1)实验对象:随机选取某小学一年级1-7班学生中的4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100人;对照班100人。

(2)实验时间:实验从2020年8月20日到2020年11月1日,教学实验由同一个体育教师执教与实施。8月20日——8月31日为对实验计划制定阶段,9月1日——10月25日为教学实验阶段,10月26日——11月1日为实验考核与评价阶段实验,每周4学时,共计32学时。

(3)实验设计:实验组教学方案:对《希望风帆》整套动作进行分解,分解后与一年级学生入校后所学的《队列队形与游戏》、《走走跑跑》等单元进行组合教学,再将《希望风帆》整套动作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就构建了提高小学生掌握《希望风帆》的动作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施方案。对照组的教学仍然沿用单一广播操单元教学。

(4)实验过程控制: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基础设计阶段、教学实验阶段、测试评价阶段、对比分析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执教。

实验前测:为了试验的准确性、科学性,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测试30米跑、坐位体前屈。选择测试30米跑主要考虑到学生刚上一年级,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担心50米跑强度过大,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实验实施:实验班采用组合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以往正常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

实验后测:学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百分制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希望风帆》的整套动作进行百分制打分;对各个班级的广播操整体质量进行百分制分值评判。

 

三、结果与分析

1.结果

(1)三个教学单元的重组设计

文本框: 《希望风帆》教学单元分解

图1 三个教学单元重组设计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将《希望风帆》教学单元按照韵律节奏、队列队形等六个大类进行分解,并将这六大类充分地与《走与游戏》教学单元、《跑与游戏》教学单元的动作元素、游戏活动、主题情景等相融合进行教学;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能储备和技能获得的基础上,再完整讲授《希望风帆》教学单元。实验班在适当增加《走和游戏》与《跑和游戏》教学单元课时和内容的情况下,大大的降低了《希望风帆》教学单元的课时数(见表1)。

表1 重组前后各单元教学时数的对比表

教学单元

课时分配(节)

对照班

实验班

预设

实际

预设

实际

《走和游戏》

6-8

8

8-11

10

《跑和游戏》

8-10

9

10-13

11

《希望风帆》

10-12

12

3-5

4

合计

24-30

29

21-29

25

(2) 对实验前各类数据结果的处理

由T检验结果可知(见表2),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技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另外,该校一年级学生是来自施教区范围内的学生,分班时采用随机分班,这些学生没有学习过《希望风帆》。因此,实验前两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健康行为、体育学习兴趣也处于同一水平。

表2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被试的体育成绩比较

测试内容

组 别

人数

均值

标准差

T

P

30米跑

(时间)

实验班

100

8〞5610

0.6111

1.012

0.313

对照班

100

8〞4740

0.6049

坐位体前屈

(百分制分值)

实验班

100

56.7100

5.4333

-0.451

0.653

对照班

100

57.0500

5.2269

(3)对实验后各类数据结果的处理分析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个人完成《希望风帆》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由表3的T检验结果(P=0.008<0.01可知,实验后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个人完成《希望风帆》和走路姿势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平均分值有很大的提高。

表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做《希望风帆》的百分制分值比较

指标

组 别

人数

百分均值

标准差

T

P

希望风帆、走路姿势

实验班

100

75.7800

5.2735

2.699

0.008

对照班

100

73.8000

5.1010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技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技能主要测试50米和坐位体前屈,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分值算分,满分100分。由T检验可知,实验后学生的50米学习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T50=1.332,P50=0.184>0.05);学生坐位体前屈学习成绩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坐位体前屈=2.643,P=坐位体前屈009<0.01),且实验班均值要高于对照班(详见表4)。

表4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被试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技能)成绩比较

指标

组 别

人数

均值

标准差

T

P

50米跑

实验班

100

61.92

5.859

1.332

0.184

对照班

100

60.94

4.446

坐位体前屈

实验班

100

68.15

8.227

2.643

0.009

对照班

100

65.33

6.792

分析可知,实验对学生的50米跑成绩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柔韧性好从一定层面上讲,有利于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集体做《希望风帆》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后全班做《希望风帆》的评委打的分数(见表5)进行T检验(P=0.021<0.05)发现,两班学生集体做《希望风帆》和入场队伍(走路姿势)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表5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被试评价能力比较

指标

组 别

均值

标准差

T

P

评委给各班级做《希望风帆》和走路姿势的分数

实验班

71.727

2.9790

2.406

0.021

对照班

69.545

3.035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和交流,发现实验班学生对学练广播操、走、跑、柔韧性练习等比试验班要感兴趣,实验班学生做操的态度也比较端正,而对照班部分学生有厌学的情绪。

2.分析

(1)教学单元优化重组提高小学生做《希望风帆》质量的分析与讨论

传统的广播操教学往往是按照广播操的节数递进教学,当然也运用了讲解法、口令提示法、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等等,但总体上说,还是教师做,学生跟着教师模仿、跟着教师练习。教学单元优化重组后,将原本难度较大、内容较为复杂的、一连串的广播操动作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符合学生身心状态的、独立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将这些教学内容融合了情景教学、游戏教学、趣味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等。因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要做好广播操的要求,然后将这些动作进行组合起来学习时就会变得容易一点,而不是教师不停的强调每一个分解的动作。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而言也有兴趣——原来这些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可以变成一套操。

那么,为什么实验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个人完成《希望风帆》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学生集体做《希望风帆》的成绩只有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小学生自我对做广播操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他们个人的动作相对而言较好。诚然,实验班和对照班中都有做操质量好的学生,做操质量差的学生,其数量也是差不多的,全班在一起做操时,其差异性表现得并非是那么大。同时,体育教师在短时间从整体上评判其差异性没有单独一个人做操时好操作。另外,在全班一起做操时,部分可能考虑到这么多学生,评委不一定关注到他,因此,整个班级的做操质量相对于个人来说有所下降。从这个角度上分析,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学生会做操,而且要指导学生做操的节奏,班级一起做操的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班级、团队的一份子,只有每个人努力做好操后,才能为团队提高质量提供帮助。

(2)教学单元优化重组对提高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分析与讨论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练习单一的、较为简单的运动技能,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就可以将这些封闭性、不连续、低策略性运动技能的教学与相似的动作方法、相近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情景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比如,用“谁像解放军”和“学习解放军”的情景,学生很容易学会稍息、立正、原地踏步走,之后就会做广播操中的预备节中第1节和第4节;再用这个情景,就能会自然走。再比如,可以将动作相近的“立定跳远与原地向上抛轻物”组合起来教学[6]。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运动技能属于开放性、系列性和高策略性,这就需要分解成封闭性、不连续性、低策略性的运动技能并分配到教学环节或者单元教学中。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将较为复杂的运动技能根据其动作过程和呈现方式进行分解;对分解后的运动技能根据其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兴趣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后再进行组合教学。

那么,为什么实验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学生50米的成绩却没有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广播操必须要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这些柔韧性练习需要贯穿与整个单元教学和课堂教学中,而不是这节课就练习这个柔韧性动作,而下节课练习那个柔韧性动作,这样的练习反而给学生带来枯燥的感觉,练习效果也不会很好。比如,只有做好站姿的体前屈,才能做好广播操中腹背运动中的第一个八拍中的3~8拍动作,而站姿的体前屈做得好,必定能提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在分解的动作练习中,融合了多种组合的元素,这才使得柔韧性的差异性较大。快速跑的能力是受先天性遗传因素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差异性并非很大,而且通过短时间的体育教学也是很难得到快速提高的。因此,就坐位体前屈这一项成绩有显著的变化,还是得出教学单元优化重组能提高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技能)的结论。

(3)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分析与讨论

因为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还没有完全认识汉字,所以不能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因此,也只能根据授课教师的课堂观察和非授课教师的访谈和交流,这也不太好用数据来分析。但是通过两位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就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从主观上得出实验班的学习兴趣较对照班要浓厚,学习态度较对照班要好。

笔者认为,对照班学生在一节一节的学习广播操中会感到有些枯燥、乏味,而里面的一些动作也较为复杂,没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是没法完成的,而对照班的体育课不能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这两个身体素质的练习中,因此,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不够浓厚、学习态度相对而言不够端正。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小学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较好地掌握广播操《希望风帆》的动作,也能提高小学生做好广播操的质量;能够提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从一定层面上讲,也就能够提高基本活动能力(虽然未能提高50米跑,这是因为实验时间较短的缘故);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能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2)小学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是一种分解与组合的操作思维:在分解中存在着与其他教学内容的组合,在组合中存在着分解教学的操作方式。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小学体育教学单元优化重组是将新课程理念引入到实际教学中,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会简单易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一年级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同时也能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建议

(1)选取更加全面的实验验证指标。考虑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结果的预设,本实验只选取了特定的验证指标,也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局限性。因此,更加全面地选取实验的指标验证该实验的其他效果具有可研究性。比如,可以加大实验的时间,以判断出学生50米跑的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扩大实验被试的范围。由于种种原因,本实验只选取了我教育集团某校区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实验的对象,虽然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方案是否对其他学段学生也适用呢?这值得下一步去进行探讨。

(3)本实验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的实验、调查与研究,这也是以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89-199.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孟文砚.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0.

[4]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袁志水平一立定跳远与原地抛掷轻物组合教学的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13(1):46-47

 

 

作者简介:何灿,男,1974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市。中共党员,江苏省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能手,盐城市首批名教师,大学本科,教育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在《中国学校体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版权所有 © 蕴动(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9434号-1